【經濟學的小知小識】邊際效用〡消費者剩餘〡簡單認識
之前有稍微簡短的提到邊際效用,這次要再深入一些。
另外來看看,什麼是消費者剩餘。
文章盡量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
✎邊際效用 MU
指一定時間內,消費者消費某商品的滿足程度。
例如:
小明今天超想吃漢堡,他買了一個漢堡,覺得滿足程度有10。
接著他又買一個,覺得滿足程度有8。
因為他剛剛已經吃了一個,所以滿足程度降低了。
隨著繼續消費,小明對漢堡的滿足程度會繼續下降。
直到他吃膩了,滿足程度開始變負值。
越滿足邊際效用就越大。
例如:
小明午餐吃白飯一碗,邊際效用2。
午餐換成吃牛排一份,邊際效用有20。
這是因為小明平常很少吃牛排,卻每天吃白飯,所以吃到牛排時會覺得特別美味。
在有限的金錢、選項中,消費者會選擇MU最大的商品。
例如:
午餐吃價格50元的便當,小明邊際效用5。
午餐吃價格50元的義大利麵,小明邊際效用10。
當義大利麵跟便當放在一起,小明會買哪一個呢 ?
他會買義大利麵。
✎邊際效用怎麼計算呢 ?
三角形就是兩者相減。
例如:Q2-Q1
TU就是總效用,下面講解。
✎總效用 TU
總效用就是將邊際效用加起來。
看以下圖表較清楚。
可以發現買兩包薯條的總效用就是邊際效用10+5=15
買三包薯條就是MU 10+5+2=17
✎總效用曲線
根據上面買薯條的數據,總效用的曲線會是這樣。
到達一個至高點後下降。
至高點正是邊際效用=0的時候。
因為接著邊際效用會變成負的,總效用只會遞減,不會增加。
也就是說吃四包薯條已經是小明的極限了。
再吃下去他要吐了。
✎邊際效用曲線
邊際效用曲線會長這樣。
呈現吃越多包越覺得沒那麼好吃的狀況。
✎邊際效用均等法則
同時消費多種商品時又是什麼情形呢 ?
消費者會選擇TU最大的選項。
假設小明要買薯條、沙拉、濃湯,他會怎麼買呢 ?
下圖是小明對產品的邊際效用。
小明當然會先從一包薯條開始,因為MU最大。
接下來是兩包薯條、一份沙拉、兩份沙拉、三包薯條、一碗濃湯。
發現了嗎 ?
此時,三包薯條MU=14、三份沙拉MU=14、一碗濃湯MU=14
邊際效用均等。
此時的總效用最大,TU= (20+17+14) + (16 +15 + 14) +14 = 110
也可以運用在資源的分配上。
例如:
一大球毛線要做成毛衣、圍巾、手套。
可以怎麼分配呢 ?
✎如果考慮每一種商品的價格呢 ?
需要將 MU ÷ 價格P,來查看每一元的MU是多少。
假設薯條一包5元、沙拉一份4元、濃湯一碗2元。
買一包薯條,每一元的MU= 5
買三份沙拉,每一元的MU= 5
買四碗濃湯,每一元的MU= 5
如果小明審視今天的購買結果發現。
薯條每一元的MU= 5,沙拉每一元的MU= 7
那代表什麼呢 ?
7 > 5 ,代表沙拉買太少或者薯條買太多。
必須要讓MU均等。
✎消費者剩餘 CS
消費者剩餘=願意支付的代價 − 實際支付代價
例如:
小明願意花100元買雞排,沒想到雞排只要50元。
那麼消費者剩餘= 100 - 50 = 50
這是一條需求曲線。
關於需求曲線,本部落格另一篇文章《需求與供給》有解釋。
假設小明買了10杯紅茶。
他願意花30元買一杯紅茶,所以是 30 X 10 = 300元。
他覺得30以內都是合理的價格。
沒想到一杯紅茶只賣20元,總共花 20 X 10 = 200元。
他的消費者剩餘=300 - 200 = 100元。
小明很滿意。
也就是說消費者剩餘越大,消費者越覺得賺到了。
今天的文章分享到這裡喔。
歡迎到部落格四處逛逛喔。
下次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