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閱讀時間】跟蘇格拉底學思辨〡閱讀筆記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〡閱讀筆記

 

書名:跟蘇格拉底學思辨:從《對話錄》學習如何質疑、怎樣探究?矯正僵化思維、屏除固有偏見,寫給每個人的理性思考與對話指南 

作者: 沃德‧法恩斯沃斯 

出版社:麥田  

出版年:2023

定價:480元

 

目錄

第一章 蘇格拉底問題

第二章 成為蘇格拉底主義者的方法與信條

第三章 蘇格拉底方法的元素

第四章 蘇格拉底功能

第五章 問答技巧

第六章 反詰法

第七章 一致性

第八章 收斂與擴張

第九章 類比

第十章 蘇格拉底的對話規則

第十一章 無知

第十二章 無解

第十三章 蘇格拉底式益處

第十四章 蘇格拉底倫理學

第十五章 蘇格拉底與斯多葛主義者

第十六章 蘇格拉底與懷疑主義者

第十七章 蘇格拉底方法的基礎:找尋大原則

第十八章 檢驗大原則

後記 蘇格拉底交鋒規則

 


 

蘇格拉底方法(Socratic method)是一種思考的方式,是邁向智慧的助力,也是消除愚笨的解藥。

這本書就是說明何謂蘇格拉底方法,以及如何實踐。

 


 

我們建立了用於傳輸資訊的網絡,尤其是社群媒體。這些網絡令人驚奇但其中也帶有一種毒素。心智從這些來源汲取訊息後學到的是立刻反應、輕率做出斷論、愛耍嘴皮、暴怒。

這樣的心智渴望別人肯定,厭惡受到反駁。專注力崩盤,愚痴受到廣泛傳播。

抱持歧見的人從事理性對話的能力逐漸衰退。

政治人物互吐口水、為了反對而反對等等爭執。

沒有人喜歡目前正在發生的狀況,卻沒有反抗勢力的影子、沒有計劃、也沒有英雄。

而蘇格拉底方法就是那位反抗英雄。

 


 

前面五章算是介紹,先介紹蘇格拉底,接著介紹蘇格拉底方法。

初次接觸蘇格拉底的讀者可能會覺得有點深奧,但繼續看下去會漸漸習慣,這本書其實蠻詳細清楚的。

也可以先讀一下蘇格拉底的簡單介紹版本書籍再來讀這本書會更清楚。

我之前已經先讀過《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也算是懶!跟著蘇格拉底尋找自己的專屬幸福》這本書了,這本書更簡單,適合初學者。但是沒有提到思辨內容。

如果想要學思辨可以看這本《跟蘇格拉底學思辨》,寫得很仔細。

 


 

蘇格拉底功能在心智當中有個正當的角色,就像是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雅典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一個說真話的傢伙,一個質疑常規的傢伙。

 

從蘇格拉底的觀點來看,我們最迫切的毛病在於對自己不該感到確定的事物深感確定,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也自以為知道。

這就是為什麼蘇格拉底的哲學主要不是一套信念,而是一種活動。

蘇格拉底方法不會把你既有的意見取代為比較好的想法,而是會改變你和自己的意見之間的關係。

它會把喜愛持有意見取代為喜愛檢驗意見。

 

你每一次提出好的問題並且加以回答,就會獲得稍微深入的理解。你會更加理解事情的另一面,同時也意識到你這一面所帶有的缺陷。

你可能會覺得大部分公共評論者的話語都令人難以忍受。

 

我們大多數人解讀這個世界,都是藉此證實自己原本就對世界抱持的想法,以及我們所懷有的希望。認知的演進也許是為了說服我們自己以及其他人這麼認為:一切對我們有所幫助的東西,都是最好的東西。

 

蘇格拉底式的取捨最令人擔憂之處,就是爭論雙方對於這一點的實踐如果程度不一,就可能會造成不公平的結果。

如果遇到臉皮厚一點的,硬凹的就沒辦法了。


 

✎自我檢驗

我們很難有效地對自己提出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有盲點,善於說服自己是唯一的例外。

我們的不一致看在別人眼裡極為刺眼,自己卻沒有感覺。

聰明的人都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善於避免這項危險,但他們恐怕是情況最嚴重的一群。


 

✎蘇格拉底的對話規則

 

蘇格拉底的對話中通常會遵循這些原則,但偶爾蘇格拉底也會打破原則。

但他總是彬彬有禮,理性的對話,蘇格拉底把探問視為一項客觀事物。

蘇格拉底不與對方辯論,而是促使他們與自己辯論。

 

1.致力於找尋真相,而不是致力於贏得辯論

2.檢驗人,而不只是主張

3.針對論點本身進行判斷,不論提出論點的人是誰

4.坦白說出你心中的想法

5.單一見證人原則,把對話當中的另一方當成對話證明的結果(以對方為重點,因為你並不是在跟一群人辯論,你是在跟對方對話,重點是對方同不同意)

6.善意理解原則

7.不冒犯人也不因別人說的話而生氣

 

在對話中理性是很重要的,避免惹怒對方可以更正確、客觀的對話。

蘇格拉底不會屈意聽從任何人的意見,即使對方名聲顯赫,在他眼中也一樣可以接受探問。

蘇格拉底也認為任何人都有資格反駁他。

有時他身處高位的對話夥伴會提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觀點,但蘇格拉底從不對這一點有意見。符合他們利益的論點,一樣可能是有效的論點。

一項主張的價值,純粹是根據推理的品質以及支持該項主張的證據加以判斷。

 

 


 

✎一致性

 

在蘇格拉底方法中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如果無法達到一致性,代表這個論點有矛盾,或者論點的定義錯誤。

一個人如果相信兩件不可能同時正確的事物,那麼這個人要不是處於昏睡狀態,就是陷入瘋癲。

這麼一個人實際上沒有什麼想法,只是自以為有而已。

他對於自己是什麼人缺乏理解,因此也就荒謬而不自知。

 

一致性的測試有助於遏阻真偽任人操弄的擔憂。(例如媒體惡意操弄、假消息)

但是如果一開始的起點就是錯誤的,很可能會導致令人反感的論點卻有著一致性。

 

 


 

✎反詰法(elenchus)

 

反詰式思考就是找出你當下說的話與你相信的其他事物之間的矛盾。

 

 

反詰法最常見的說法是:你提出一個主張,蘇格拉底促使你同意另一項主張,然後他再證明你聽的這個新論點和你先前說的話並不一致。

你將會被自己的論點駁倒。

 

反詰法通常是一種細膩的手法,其獨特性相當細膩,你可能閱讀了一段反詰法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而羞愧會在蘇格拉底式質問中發揮效力,迫使對話夥伴承認一件事物,有可能是你發現自己的不一致導致。

 

滌清式反詰法

此種方法可能會證明那個人內心其實不相信自己聲稱相信的事情,也可能證明那個人其實不知道他自以為知道的事情。能夠滌清別人自以為擁有知識的自負。

 

防衛性反詰法

這種反詰法的用途在於支持一項主張,採取的手段是證明這項主張要被人批評不成立有多麽困難。

 

反詰法主要是一種反駁主張的工具。

但是反駁對方的理論,證明對方是錯的之後,也無法證明自己的論點是對的。

反詰法的核心:以被質問者的觀點作為與對方爭論的主要資源。

 


 

✎收斂與擴張

這是蘇格拉底很常使用的推理模式。

第一種方式是「在看來不同的事物之間看出相似性」,第二種是「在看來相近的事物之間看出差異」

收斂式思考,消除區別,把小類別整合成大類別。擴張式思考,則是相反。

 

收斂式與擴張式論述迫使你解釋自己的意思,也會檢驗你的說法是否成立。

 


 

✎類比

蘇格拉底創造一項類比,然後再請你以相同的方式為你的論點定義,或者回答問題。

這樣一來問題會比較簡單明瞭,也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類比法有點像「溯源法」,就是由個別的例子導引出一般性的結論。

 

一個既有的案例比較像這個還是那個 ?

我們可以從我們知道的事物當中推斷出什麼 ?

蘇格拉底尋求對話夥伴對於簡單的主張表達同意,然後再利用那些同意提出重大主張。

 


 

✎無知

 

蘇格拉底探究的起點就是察覺自己的無知,察覺你在最迫切的問題當中距離確切答案有多遠。

蘇格拉底認為無意識的無知是重大惡行的來源。無知是我們犯錯的原因。人之所以會犯下惡行、錯誤,原因是他們其實不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那麼做。

他們沒有認真思考自己的行為。

 

另一種無知是「雙重無知」,即是自以為知道,其實不知道。這樣的一個人如果犯錯了,卻滿心認定自己正確無誤,就會因此失去學習意願。終究導致災難。

 

無知的姿態除了可以抵禦自身的愚蠢之外,也有可能具備另一種價值。這種姿態會鼓勵人從事實驗。

這種作法讓新觀念有被接納的機會,排除了原本會因為習慣而受到捍衛的舊信念,於是新觀念就不會被伴隨著那種舊觀念的偏見所阻礙。

 


 

✎無解

雙重無知是所有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曾經身處於其中的一種夢遊狀態,接著,你撞上一道牆,那道牆就是無解。

無知的感受令人不悅,自我會把這種感覺解讀為一種喪失,因為自我對於本身的智慧具有高度評價。

我們可以把無解視為真正展開學習之前的一個必要階段,你對自己擁有知識的自信不見了,必須消除那樣的自信,才能騰出空間迎來更好的東西。

 

假設經過許多輪的探究,仍舊找不到結論,即使如此你也不該放棄。就算你無法獲得真理,你也能拉近與真理的距離。

 


 

✎蘇格拉底式益處

對於蘇格拉底、哲學不了解的人可能會覺得浪費時間、太閒才在讀哲學。

也會疑惑蘇格拉底、柏拉圖是西元前的人物,《對話錄》已經歷經幾千年,為何蘇格拉底哲學沒有盛行、廣為教育使用 ?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提供很好的比喻。

假設有一群人從出生以來都被困在洞穴,當有一個人突然來到洞穴外,看到外面世界時他大開眼界,但他很難跟洞穴內的人解釋。就算講了他們也很難相信。

離開洞穴的人也不會想回去過洞穴的生活。

 

事實是你看不出來自己為什麼會喜歡這種益處,因為你不明白自己欠缺什麼。因為無知而無求。

 

齊克果寫道:「從來沒有人想到,現在這個因過多知識而困惑的世界,需要的乃是一位蘇格拉底」

 

在現代被人稱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愚蠢通常不會全然體認到自己的存在,無能會導致你察覺不到自己的無能。

 

一旦理解之後可能會促成努力前進的渴望,但我們的心智比較有可能對自己既有的理解感到自滿,而不會有動力追求更多。

於此相關的研究是「稟賦效應」,也就是人對於一件東西的評價,會在這件東西歸屬於他們所有之後而提高。

 

與蘇格拉底式益處相對的是「蘇格拉底式傷害」

假設一個行為不符合倫理、欠缺省思,卻總是逃過懲罰,因而洋洋自得的人。這樣一個人相當於失智狀態,心智孱弱、對問題毫無知覺、受人告知也不以為意,甚至還充滿敵意。這類人經常心情愉快,但只要了解他們,就完全不想成為那樣的人。

蘇格拉底的功能就是把我們每個人從程度不一的失智狀態喚醒。

當一個人在睡夢中被喚醒時可能會惱怒、羞愧,甚至將蘇格拉底賜死。

我們不免都帶有蘇格拉底式傷害,社會也是如此,困境之所以會發生,可能是因為社會成員還沒有集體察覺到社會價值觀中的分歧點。要不是沒有幾個人看得出那些要點,就是沒幾個人願意聆聽別人指出那些問題。

 


 

✎蘇格拉底倫理學

 

不論是人生的尋常考驗,還是非凡的考驗,都不會對蘇格拉底式的人物真正造成影響。

由於他的幸福取決於他自己的德行、智慧、理解,所以幸不幸福由他自己決定。

 

有些食物你不會去碰,因為你知道對自己身體的損害,你很瞭解。相對的,人們有時做著不利於自己的事情,那是因為他們不夠瞭解。

許多事情都是如此。

然而,誘惑會在當下給我們快感,而在事後造成我們的不快樂。這種不良的交易就是一種衡量錯誤。

根據蘇格拉底觀點,人總是會致力於從事他們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你如果想要一件不好的東西,那件東西在你眼中看來就沒有不好。

「沒有人會自願作惡」

就連最兇惡的人也會聲稱他做的事情是對的。

 

如果你沒能做出正確的事情,那其實不是意志的問題。原因是你沒看到事情的整體,或是你沒近距離看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這是一種知識失靈的情形。

 


 

✎斯多葛主義

 

斯多葛主義的創始人是芝諾(Zeno of Citium)(西元前334年~西元前262年)

其核心思想以理性、德性以及對情緒的自我掌控為基礎,強調人應在生活中追求內心的平靜(ataraxia)和堅韌的心靈(apatheia),以應對人生的苦難與挑戰。

斯多葛主義受到蘇格拉底很大的影響,但有些許不同。

 

知名作家有塞內卡(Seneca)、愛比克泰德(Epictetus)、馬可·奧里略(Marcus Aurelius)

 


 

✎懷疑主義

柏拉圖創立的學校在他死後存續了300年。其中有兩名校長是著名的懷疑主義者,以及一位後來逃到羅馬的學生西塞羅。

懷疑主義者就是一個進行探詢而沒有得到結論的人。

他們要的是真理,但從來不會達到一個停止點。

 


 

✎蘇格拉底方法的基礎

 

1.創造反詰法

確立對方的第一項主張不健全。

提出一項適合接受建設性提問的主張,這類主張經常是藉由和善的提問得出,它不檢驗任何東西,只是誘使你的對話夥伴提出他們的觀點。

 

2.找尋大原則

一項主張背後通常不只有一個大前提,而是有好幾個層次。第一層可能是提出主張者說出那些話的原因,接著是此一原因背後的原因、一項更為一般性的原則。

必須決定什麼時候該繼續追問出更加一般性原則,什麼時候已經足夠。

找尋到大原則後可以選擇

1.利用新原則檢驗原本的主張

2.檢驗新原則

把這個問題擺一邊,先討論另一個問題

3.追問出另一項原則

進一步追問

 

而這些選擇當中哪一項最好 ?

第一,目標是不斷爬梳直到找出一項可以受到反駁或者與先前說過的話形成緊張關係的主張。

如果眼前的原則不適合這樣操作,就要再進一步爬梳尋找適當的主張。

 

第二,找出一個角度,能夠公平對待對話夥伴的想法。你的目標不是要把人帶到他們不想去的地方,讓他們在不自在的情況下遭受質問。而是要釐清他們觀點背後的真實原因。

 

第三,在某些情況下,你進一步爬梳可能是因為要找出一項你們都能夠彼此同意的命題。在對話初期就建立這樣的出發點,對於後續說服對方的努力有可能深具價值。

 

概念的定義

一個大前提通常會呈現兩種型態,一項需要定義的概念或一項待辯護的命題。

一般人認為自己不在乎概念,但實際上他們不惜為概念爭鬥。

他們因為這項性質而厭惡一件事,卻沒有深入思考過這項性質為什麼會導致一件事物令人厭惡。

 

為命題辯護

一項意見背後的大前提不是必須受到定義的概念,而是一項必須受到辯護的命題。

與其詢問概念的意義,你會問這項命題是否為真。

要如何找出一項主張背後的命題 ?

一個好方法就是鍥而不捨的追問「為什麼」


 

✎檢驗大原則

如何設計問題,藉此獲取對方同意,然後再對先前提出的主張施壓。

1.回到字面主義

藉著字面意義看待一項原則。想想有哪些案例可能涵蓋該原則的用字遣詞,卻又不包含在表達意圖當中,或是單純不合乎那項原則。

2.極端案例

那項原則涵蓋範圍的極限之處。(故意講得很誇張)

3.改變政治立場

一般人主張自己遵循的原則,其實在無意識中受到該原則具體運作的政治立場所影響。

主張者不認為政治立場與那項原則有關,但只要政治立場改變,他們的反應就會跟著改變。

4.改變觀點

追問這項原則看在身處於不同立場的人眼中會是什麼模樣。

5.後續影響

假設那項主張為真,並且詢問這項主張會引出什麼結果。

6.把反詰法視為合作推理

說服是一項合作性的工作。

應該把它視為合作,而不是質疑或爭辯。

 


 

✎蘇格拉底交鋒規則

 

1.全然開放

一切事物都可供探究

2.探究的目的

目的是得出真理,而不是爭辯

3.歡迎提出質疑

4.以論點回應論點

蘇格拉底方法不會指稱特定論點令人不齒,不值得回應。

5.理性的優先性

6.反詰式推理

7.自我懷疑

個人本身的黨派偏見必須受到懷疑

8.集體懷疑

大眾輿論和簡單的共識也應該受到懷疑

9.禮貌

10.言必由衷

11.冒犯

提出主張時盡量不冒犯對話夥伴。接收別人主張時,也不認為對方有意冒犯自己

12謙遜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可以學習思考方式。

裡面內容分析相當仔細,必須邊看邊思考作者的意思。

如果是很久沒看書,想找一本有益的書來看看,這本不太適合當入門。

你可能會覺得乏味與困難。

 

還沒接觸蘇格拉底之前,我只看過《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電影,以為蘇格拉底就只是個哲學家。

沒想到雅典的哲學家都這麼喜歡思辨,跟我想像的不一樣。

 

看完這本書,如同作者所說,你會發現那些網路發言、無言的新聞內容、政治談論有多麽的荒謬,這個社會也充滿著許多令人傻眼的事情。

我真心覺得學校要教哲學、思辨,讓學生都學會怎麼思考事情,眼中也會更清晰。

如果學生都能思考了解自己學習的目的,那老師也不用那麼辛苦的逼學生唸書了不是嗎 ?

 

看完這本書我決定去找《對話錄》來看,下次再分享心得。

 


 

歡迎到部落格四處逛逛喔。

 

下次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atime 的頭像
    Teatime

    Teatime (喝茶時間)

    Teati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