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閱讀的小知小識】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〡閱讀心得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〡閱讀心得

 

作者: 申克‧艾倫斯   Sonke Ahrens

出版社:遠流  

出版:2022

定價:399元

 


 

偶然發現這本書,似乎是關於思考的書。

最近對哲學、思考頗有興趣,於是決定看看什麼是卡片盒。

 

卡片盒筆記是由德國魯曼教授所發明,魯曼記了一堆筆記,發現筆記終究只是被擱在一邊,沒有整合。

(沒錯,我就是那種寫了一堆筆記之後就不會去翻的人,所以後來我都不做筆記了)

 

就算定時會去翻閱筆記還是有一個問題,這些知識與思考是被分開的,例如英文課筆記、歷史課筆記、科學筆記,這些都是分門別類,清楚地被分開。

就像井水不犯河水一樣。

但其實應該要把從它們當中發現的思考邏輯、想法整合成脈絡才對。

例如把體育課學習的經驗應用在訓練英文上,或者把歷史事件跟生物學的關係連在一起,很多東西都是一個牽著一個,很難被完全獨立瓜分開的。

但在學校的教育體系中,我們太常過度系統化,導致失去思考、連結想法。

例如,老師只會教課本出現的東西,而且是這次段考要考的東西。如果有人提早詢問之後的內容,老師會回答「這個以後會教,這次不會考所以先不講」

但是我們的思考不是這樣進行的。

這就像一個網絡,強行把它切開、切斷。

 


 

 

通常學生必須按照教課書的進度學習,沒有辦法去質疑老師,探究問題。

 

「教授不是為了學生存在,學生也不是為了教授存在,兩者僅是為了真理而存在」——威廉·馮·洪堡

 

學校的目的是知識,但學校通常都會安排一套制式的體制,學生只要照本宣科的實行就能拿到好成績畢業。

死記硬背。

但如果問「你覺得學習這些科目對你有什麼啟發 ?你獲得了什麼樣的知識與想法 ?」

應該會愣住。

 


 

回到卡片盒

卡片盒是幫助大腦思考的外部工具,依靠卡片盒形成思考網絡,不必完全依靠記憶。

人類的記憶並不像想像中可靠,而且記憶量有限。

「在紙上思考」就是卡片盒的意義。

如此一來不會擔心有什麼事情記不住,也可以專心地處理手頭上的事,更可以有效率的提取所需的想法、資訊。

 

本書的另外一個重點,如何正確使用卡片盒 ?

不是把所有重點原封不動抄下來就好,這樣沒有達到思考的作用,必須「轉換成自己的語言」

務必「確實了解」字句的意思。

如果無法自己解釋一遍,代表還不懂。

 

再者,卡片盒的排列順序也不是依照書寫時間、科目分類。

如果看照歷史、地理、化學這樣分就跟以前的筆記一樣了。

必須「依照思考脈絡」下去排放,「在哪種情況下想找到這條筆記」

所以可能會是人類學穿插心理學,穿插生物學等。

 


 

當你閱讀一本書,決定哪些重點要放進卡片盒時,有幾個關鍵。

✎這個重點跟卡片盒已有的內容有什麼關聯 ?

✎跟隨興趣、直覺

✎建立連結

✎保持彈性,不要定計畫

 

此時你會開始學會辨識「相關與不相關」的能力。

閱讀能力會進步,更能掌握重點。

 


 

書中還提到許多有趣的觀點,例如

✎毫無意義的一再複習背誦而不是去理解內容是不行的

✎過度井然有序會妨礙學習

✎不要從空白開始腦力激盪,效果不佳

✎要避開阻力而不是靠意志力,意志力是會用完的

✎好的工作流程會建立正向的循環,產生動能,不須太費力就能往前

 

「我只做容易做的事,如果我有片刻猶豫,我會先擱在一旁,做別的事」——費曼


 


 

沒想到是一本很有趣的書。

從現在開始,我也要實驗看看卡片盒,跟我冗長的筆記說拜拜。

 

歡迎到部落格四處逛逛喔。

 

下次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atime 的頭像
    Teatime

    Teatime (喝茶時間)

    Teati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