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小知小識】生活中經濟學的名詞〡簡單認識
今天的文章要來分享經濟學中基本的名詞。
經濟學其實跟生活中有很大的關聯,不過不是每個科系都有教學。
本文章希望讀者能以輕鬆的閱讀方式,不要當作是上課喔。
準備好午茶點心,開始閱讀吧~
經濟原則
付出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滿足。
一分耕耘十分收穫 !
例如:
蓋了一座火車站,結果只有幾個人在搭。✘
蓋了一座火車站,結果有幾十萬人在搭。✔
機會成本
這個詞常常出現,而且是生活中很重要的概念喔。
在眾多選擇中,做出選擇之後。
放棄的選項中價值最高者就是機會成本。
例如:
小明在兩三學校之間做選擇,A提供一萬元獎學金,B提供兩萬元獎學金,C提供五千元獎學金。
如果小明選擇A,損失的機會成本就是B學校的兩萬元。
如果小明選擇B,損失的機會成本就是A的一萬元。
如果小明選擇C,損失的機會成本就是A的兩萬元。
經過思考之後,選擇機會成本最低的。
所以小明會選擇去B學校。
需求
在某個期間,消費者願意且有能力購買某項東西。
這是需求曲線。
例如:
雞排以前一個30元,消費者買了200塊雞排。
但雞排已經漲到50元了,消費者就會顧慮,只買100塊雞排。
價格越高消費者購買數量就會減少。
供給
供給者願意且有能力提供某財貨的數量。
這是供給曲線。
當價格越高時就會有越多的供給。
例如:
一個便當十元,老闆製作兩百個便當。
但如果一個便當一百元,老闆願意製作四百個便當。
把供給曲線跟需求曲線放在一起。
兩者相交的點就是市場均衡的價格。
例如:
一朵花一百元,店家提供400朵販售,但是不到100朵有消費者願意買。
花朵賣不出去,店家只好降價,直到50元時達到了供給=需求
如果繼續降價下去,太便宜了。沒有店家想賣。
但是因為便宜,所以想買的人變多了。
花朵降價到10元時,消費者願意買300朵,但是太便宜了,所以店家只有提供100朵。
想買的人太多,所以店家又漲價了,價格又會回升到50元。
邊際效用(MU)
消費者每增加ㄧ單位的消費,使總效用變動的數量。
好像很複雜?趕快來看例子。
吃蛋糕的總幸福度=總效用(TU)
每吃一塊蛋糕的幸福度=邊際效用(MU)
例如:
好久沒吃蛋糕了喔。
吃了一塊之後覺得相當幸福,但隨著一片接著一片,好像就是沒有第一片好吃耶。
甚至如果一整天都一直吃蛋糕,後來會完全不想看到蛋糕。
邊際效用的曲線。
吃到第11個蛋糕之後,幸福感是0
總效用的曲線。
吃到第11個蛋糕時,邊際效用到達0
吃到第12個蛋糕時,邊際效用會變成負的。
所以總效用在第11個到達高峰,之後開始下降。
恩格爾係數
恩格爾係數=( 糧食支出 /家庭總所得 )X100 %
恩格爾係數越大,生活水準越低。
代表大部分的家庭所得都拿去買三餐了。
成本
1.會計成本
在帳目可以看到的成本。
例如:
yt頻道主買的電腦及相機。
2.內含成本
隱藏的成本。
例如:
yt頻道主自己的薪水。
頻道主怎麼知道自己的薪水要算多少?以機會成本來算,就是頻道主如果去上班領的薪水。
3.經濟成本
=會計成本+內涵成本
實質工資
1.名目工資
領到的薪水。
例如:
小明每月領兩萬元工資。
2.實質工資
=( 名目工資/物價指數 )X100
例如:
以前小明兩萬元的工資可以買兩萬元的商品。
因為物價上漲,現在小明兩萬元的工資只能買到一萬元的物品。
今天的文章介紹到這邊。
關於其他更細節的部分在這裡沒有提到。
歡迎在下面留言喔~~
下次見